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
根据一项研究,德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传统出口优势可能在今年发生逆转。汽车专家估计,2024年,欧洲将进口44万辆中国制造的汽车,而欧洲制造商向中国出口的汽车仅为32.5万辆,其中29.5万辆来自德国工业。去年,这一比例是相反的:欧洲向中国出口了35万辆汽车,其中32万辆是德国品牌,而中国向欧洲出口了28万辆汽车。
这项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是全球电动汽车的销量。作者分析了21个国家的销售数据。由于中国制造商在电池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带有辅助汽油发动机的扩展电池电动汽车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中国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也在增加。
在中国,第二季度售出的汽车中有近65%是中国制造的,比2020年增加了25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电动汽车市场份额的增长,包括电池电动汽车和各种类型的混合动力汽车。这些车型的市场份额在一年内从11%增长到44%。相反,德国制造商未能在中国的增长市场上显著增加其市场份额。研究显示,2024年上半年,德国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停留在6%。
研究作者怀疑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能否长期惠及欧洲制造商。PwC德国汽车部门负责人Felix Kuhnert表示,关税可能在短期内给欧洲制造商带来优势,但中国制造商过去表现出了极高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他们将利用关税作为在欧洲增加生产能力或寻找代工生产合作伙伴的契机,并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中国政府已为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多个工业领域设定了全球技术领先的目标。中国在各个层面上支持电动汽车的生产和销售,包括在大城市提供地方补贴。
高端制造商占据优势
中国制造商如比亚迪在电池和软件领域拥有高超的技术,至少与德国制造商相当。汉诺威大学的汽车经济学讲师Frank Schwope表示,“德国制造”的旧有购买理由越来越不奏效。
Schwope预测,类似于上世纪70年代进入德国市场的日本品牌和90年代开始销售的韩国品牌,中国也将取得成功,并在长期内由于众多制造商的存在,占据超过10%的市场份额。他认为,对于德国制造商来说,仍有足够的市场空间,但高端制造商比大众制造商会更容易应对挑战。
大众制造商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可能需要削减成本。Schwope预计,长期来看,并非所有欧洲制造商都能生存下来,市场上还会出现并购的情况。
由于电动汽车销量疲软,德国再次开始讨论燃油车问题。保时捷首席财务官Lutz Meschke近日宣布,在当前电动汽车市场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公司将重新聚焦于燃油车。“由于全球电动汽车转型进展各不相同,我们已经开始重新调整和优先考虑燃油车技术的项目和产品。”战略包括在不同驱动方式的生产上保持最大的灵活性。
PwC的Kuhnert表示:“尽管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我们在欧洲却在就续航焦虑和技术开放性进行无效辩论。”他补充道,技术已经快速发展,产品变得更好且更便宜。2024年第二季度,德国纯电动汽车销量连续第三次下滑。
来源:欧洲并购与投资